故事從5年前的一場實驗說起。
2017年,有外國記者走進了一間模擬地震的實驗室。
地震台上有一座中國古建築。
記者拿著外國專家給出的意見,他們認為這座單薄的古建築,不太可能抵抗6級以上的地震。
但就在記者眼前,地震強度從4級開始,超過了6級,又增強到了7級、8級,雖然搖晃越來越劇烈,但古建築始終坍塌……

實驗強度還在升高,它的抗震極限究竟在哪裡?
整座建築,沒有一個顆鐵釘和鋼筋,全部用木結構的榫卯連接,僅僅靠幾根柱子撐在地面上,它怎麼就能扛得住這麼強烈的大地震?

一層層的深入研究,原來,中國古建築的智慧,來源於7000年前的自然仿生學,也算是一種遠古道家的黑科技吧。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背後的故事。
1979年·北京
時間回到1979年,北京城外的永定河上,有一批重型設備需要過河。
但是,由於噸位太大,永定河上幾座新建的橋梁似乎都無法承載。
專家們連夜測算,但第二天,運輸部門卻等來了一個看上去極不靠譜的建議。
專家們說,這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就交給永定河上的那座古橋吧,不用加固,它沒問題。
這座古橋可是800多年前建造的,當真沒問題?
專家們當場立下軍令狀。
接著,429噸的重型設備開上了橋,監測儀器顯示,橋拱正在下沈。
所有人都捏了一把汗,數值還在升高,慢慢地,最大下沈量達到0.52毫米,有人閉上了眼,但專家們卻顯得很輕鬆。
20分鐘後,設備順利通過,古橋安然無恙,所有人都在歡呼,而這座古橋,就是大名鼎鼎的——盧溝橋。

所以,盧溝橋究竟為什麼這麼厲害?
據說,800多年前,這裡發生過這樣一個故事。
1189年·盧溝橋
這年,金國皇帝的北京城已經初具規模。
當時的北京叫做中都,是環球絲路的東方起點,金國皇帝要按照宇宙中心的標準來修建中都。
所以,作為中都的門面的盧溝橋一定好修得豪氣萬丈。

但結構卻一連好幾個月,連設計方案都拿不出來。
因為,永定河那會兒還是一條非常狂暴的河流,動不動就會沖毀整個北京南郊。
想要用一座石橋橫跨永定河的石橋,這本來就很難。
再加上金國皇帝要求,盧溝橋不能太拱,必須方便商隊通行,還要加寬橋面,能讓四輛馬車並行。
走在上面,一定要用那種橋下洪水滾滾,橋上人來人往的氣勢,再裝點上幾百個形態各異的獅子,這樣才能讓番邦友人,體會到我大金國的莊嚴。
最終,當年的總工程師就把盧溝橋設計成了我們現在眼前的這個樣子,雖然我們今天找不到有關他的任何信息了。
但在永定河邊,還流傳著關於他的故事。
賣筍的老頭
這天,總工程師聽到一個老頭在屋外叫賣,買點筍吧,買點筍吧。
喊了快一個時辰,總工都有點兒煩了,讓人出去請小販小點兒聲。
果然,叫賣聲停了,總工繼續琢磨設計方案。
不知不覺,又是一整天過去了,僕人把飯菜端了進來,總工一點兒胃口都沒有,他看著滿屋子的圖紙和樣式發呆。
究竟要如何橫跨永定河?
想著想著,下午那個叫賣聲竟然又在腦海中回響了起來,買點筍吧,買點筍吧。
總工越想越煩,但突然一下就站了起來,眼睛直直地看著前面。
買點筍?
這是北方啊,哪兒來的筍?
總工好像發現了什麼秘密一樣,趕緊跑出去,讓門衛去找那個賣筍的老頭。
這邊的自己呢,則開始在圖紙上瘋狂地運算著什麼。
不一會兒,門衛回來了,他們說,老頭不見了,但找到他的貨籃子,籃子里的筍怪怪的,實在不好說,您自己過去看看吧。
總工跟著門衛就跑到貨籃子跟前,揭開一看,果然和自己想得一樣,這哪裡是賣筍,分明是賣榫的啊。

原來,這裡面裝著滿滿一筐子銀錠鐵榫,這是一種兩頭寬,中間窄的鑄鐵結構,外觀像銀錠,所以叫銀錠鐵榫。

類似的木榫經常被用來連接木料,而這種鐵榫則被用於連接石料。
很顯然,那個老頭是在提示總工,用鐵榫連接石料,讓大橋自然緩衝,就能對付洪水。

總工剛剛在計算的,也正是這些鐵榫的參數,這會兒再用手尺一量,掌中珠一算。
果然眼前的鐵榫,就是那個滿足條件的那個尺寸。
哪兒會有這麼巧的事兒?
又哪兒有老頭能背得動這一筐子鐵榫?
一定是魯班祖師爺顯聖,幫助自己渡過難關。
第二天,總工帶著所有工匠和雜役祭拜祖師爺,三年以後,盧溝橋順利完工。
直到800多年後的今天,它還矗立在永定河上,還能背得動429噸的重型設備。

這並不是因為它剛烈,而是因為它柔韌,因為,這些鐵榫的背後,正是那個最直觀的道家黑科技——榫卯。

它讓巨石有了彈性,也讓整座大橋以柔克剛,非常符合道家哲學。
後來,這種靈感,又被波音公司的工程師們運用過一次。
飛機的發動機為什麼叮咚響?
你坐飛機的時候有沒有想過,這個發動機怎麼轉得叮咚響啊?
怕不是裡面有什麼零件鬆動了吧?
其實你沒有猜錯,是真的有零件鬆動了,而且是最關鍵的零件——螺旋槳葉片——鬆動了。
難道真的就讓它們這麼叮叮噹噹地飛上去嗎?
其實這是工程師們故意的。
想當初,發動機還是螺旋槳的時候,工程師確實花了很多心思來固定螺旋槳,還要讓每一個槳面都絕對平衡。
因為,哪怕一點點微小的不平衡,在高速旋轉中,都會被放大,搞不好就能把螺旋槳給甩斷了。
但是,後來飛機越飛越遠,發動機轉速越來越快,工程師們就開始頭大了。
因為,每次飛行一定會給螺旋槳帶來損傷,而如果每次都要把這些損傷都修復到100%完整,那不用飛了,就天天修螺旋槳玩兒了。
但是,除非螺旋槳能自我修復,否則,工程師你就必須每次都把它調整到100%完整。
於是,工程師們開始琢磨,有沒有什麼方法能讓螺旋槳能自我修復呢?
據說,第一代波音公司的總工程師叫做王助。
他淡淡地拿出了一根榫卯,然後波瀾不驚地給同事們講了一個以柔克剛的道家故事……
於是,你就看到了現在這種叮噹響的飛機發動機。
沒錯,這些鬆動的葉片就是人為設計的榫卯。
因為,在高速旋轉的時候,我們既然無法平衡每一個葉片,那就索性順著它,用一個鬆動的榫卯來讓葉片自我修復。
比如,左邊的葉片被小石子砸傷,損失了1克重量,不要緊,高速旋轉的時候,右邊的葉片會用榫卯中的空間來彌補這1克重量。
整個葉輪轉起來的時候,用空間換重心,然後,讓每個葉片都能自我修復,最終轉成一個標準的正圓。
這些飛機葉片的榫卯,像聖誕樹一樣,一顆顆被插到輪盤裡面的,是不是突然覺得很神奇?

其實榫卯還只是道家黑科技的入門款技術,在榫卯之上,古人還有更高深的核心技術。
但在介紹這個核心技術前,我們先來補充一點有關榫卯的是是非非。
誰是正品行貨?
1973年,中國考古隊在浙江河姆渡挖出了距今7000年前的榫卯,非常成熟,當時全世界都在關注這個考古發現。
因為,它意味著,至少在7000年前,中國人就已經掌握了榫卯技術。
而且,在河姆渡遺址當中,還發現了大量的野獸骨骼,這些野獸骨骼又被認為有拼接使用的痕跡。

所以,考古專家推斷,河姆渡人是在七八千年前根據野獸骨骼的仿生學獨立發明瞭榫卯技術。
這個證據很給力,一下子讓埃及法老都尷尬了,他們的太陽船,也出現了河姆渡同款榫卯。

但顯然,他們的船也只有4500多年,而河姆渡的榫卯有7000年……
一時之間,河姆渡似乎成了全球榫卯的鼻祖。
但後來,德國人挖到了一批遠古榫卯,一測年代,剛好也是7000年,追平了河姆渡。
再加上,德國和北歐也有很多古代的木結構的建築。
比如,維京人的奧丁神廟,傳說就是一個巨型的木制建築,沒有使用一顆鐵釘……

所以,木結構榫卯,在全世界都有,目前還說不清到底誰是鼻祖。
但在榫卯之上,中國人其實還有另一個核心科技,這就真的暫時還沒有發現其他古文明使用過了。
怎麼形容這個核心技術呢?
大概七個字吧——從上往下建房子。
從上往下建房子
這七個字是不是聽得你一頭霧水?
其實,我們的傳統建築,真的是先建頂,再砌牆,最後安窗子完工。
和外國人正好相反,他們都是先挖地基,再修牆,最後封頂完工。
就因為這個差別,還搞得經常有人說,古代中國人根本不懂建築學,你看偌大的故宮,連個地基都沒有。

但是,你想過沒有,沒有地基的房子,是怎麼在幾百年的地震中幸存下來的呢?
北京這可是處在燕山地震帶上的城市。
所以,正是為了探究這個問題,才有了我們故事開場的那一幕。
有一個美國記者走訪了世界各國建築專家,請教相關問題,但專家們都說不清故宮抗震的秘密。
於是,這個記者就決定實地調查,他先是請中國工匠在地震實驗室中復原了一個宮殿小樣,然後再模擬地震,想看看它究竟如何防震。
最開始,在記者在走進實驗室之前,他第一次聽到了一個黑科技名詞——斗拱。
中國工匠們耐心的解釋,古人如何靠柱子承重,又如何在柱子上利用榫卯構建斗拱,再用斗拱建造屋頂。

所有的房子都是先立柱子、搭斗拱,然後從房頂開始往下修,最後砌上牆,裝上窗,完成建造。
這樣的中國建築其實是一個騎在地坪上的巨型手辦,擁有良好的防震效果,等等等等說了一大堆。

這些中國建築理論,真的把外國專家們都聽暈了。
但總之,房子搭好了,實驗前,他們認為,6級差不多就抗震極限了。
然後,實驗開始,地震等級,每上升一級,相當於地震能量提升10倍。
每級測試時間30秒,如果在這30秒內,房屋倒塌,就算是它的抗震極限。
接著,4級、4.5級、5級,測試一步步增強,到達5.5級的時候,牆已經倒了,但古建築安然無恙。
繼續提升到,7.5級,整個房屋開始劇烈晃動,卻依舊沒有倒塌的跡象。
實驗室直接把強度加到了9.5級,這是人類有記錄以來最強的地震等級,相當於20億噸TNT爆炸的當量,但30秒過後,依舊連一片瓦都沒有掉下來。

10.1級,這已經是實驗室的爆表強度了,30秒後,大地和房屋一起平靜了下來。
太誇張了,這個連地基都沒有的古代建築究竟是如何做到的?
現場有中國專家指了指房基上的紅線,跟外國人說,你看,最開始的柱子是壓在紅線上的,現在柱子偏移了。

原來,這就是騎在地坪上的意思啊。
如果,中國人真的把柱子埋到地基裡面,那大地震,早就把柱子給震斷了。
但古人利用房頂的重力,讓柱子騎在地坪上,通過位移,就卸掉了折斷柱子的衝擊力。
而房頂上的斗拱,又都是榫卯結構,本來就有很好的緩衝和避震作用,再加上頂重腳輕。
於是,你就看到了這種地震中的扭動神功,真的就像一個正在四兩撥千斤的老道。
其實,繼續深挖故宮,它們並非沒有地基,而是有18層之多,一層碎石一層夯土,這種台狀地基,就跟火車枕軌道是一個原理,碎石緩衝,夯土定形,一柔一剛,也能卸掉很大的地震衝擊力。
最後,再讓幾十根柱子騎到這個地坪上,一座剛柔並濟的古建築就建成了,仔細觀察這些柱子,這才是中國古建築的靈魂,而且,它們每一根都是深山中,至少生長了數百年的巨型楠木……

這種親近大自然、效法大自然的智慧和科技,真的不是僅僅用物理和數學就能全部闡述的奧秘。
也許,這就是遠古道家的深邃吧。
後來,日本也大量模仿我們的古建築,但是,當你刨開它的木結構就會發現,丟失了斗拱這個核心科技,他們不過是學到了一張遍布榫卯的皮膚……

現在是不是突然理解,梁思成當年畫這些木結構,為什麼都畫哭了吧。
很顯然,這都是無法複製的遠古黑科技啊。
無法複製一:薊縣觀音殿
天津薊縣有一座觀音殿,大殿里有一尊16.08米的觀音像。
古人決定用三層樓閣的結構來讓你近距離,多角度感受這尊觀音像的尊容。
於是,他們在地坪上,先搭一層斗拱,斗拱上鋪上第二層地坪,再在第二層地坪在再搭柱子、佈置斗拱,建造第三層地坪。
最後,再搭一層柱子,佈置斗拱,建造屋頂。
整個觀音殿高20米,沒有地基,和前面的宮殿一樣,是騎在地坪上的,整整騎了三層。

據說,最初設計它的工匠是唐朝人,後來,在遼國的時候又重新調整過一次,大概是公元984年,距今已經1000多年。
這1000多年來,薊縣至少經歷7次7.5級以上的大地震,這個騎了三層的巨型手辦竟然至今沒有坍塌。
古人們究竟如何計算這當中的力學原理?
我們已經無法複製了。
但我們知道,這種騎三層的樓閣,還遠遠沒有頂到天花板。
比如,山西應縣還有一個騎了九層的木塔。
無法複製二:應縣木塔
應縣木塔和比薩斜塔、埃菲爾鐵塔並稱世界三大奇塔。
全木質結構,高67米,沒有一根鋼筋,木料總用量3000立方米,重達2600多噸。
你以為它是一個建築,其實,它是一個手辦,如果有一個巨人能把它拿起來,換一個地方騎上去,也是一模一樣。
外觀雖然是五層,但走到內部,你就會發現,它有九層。

古人為了搭建它,設計了四個節層,這是對大自然竹節的仿生,一層空間,一層竹節,模仿竹子。

用這種竹子結構增強穩定性,巧妙的支撐起這個67米高,2600噸重的巨型手辦。
木塔修建於1056年,距今966年。
在1920年代的時候,當時的應縣縣長做了一個奇怪的夢,驚醒以後認為應縣風水不通,要做點兒什麼事情才行。
於是,縣長就下令讓人把應縣木塔里的一些大柱子給拆了,換成格擋屏風,這樣讓木塔變成一座玲瓏寶塔,風水不就通了嗎?
改造完木塔以後,縣長還沾沾自喜,認為自己受神仙托夢,糾正了一個延續1000年的設計失誤。
結果小100年過去了,今天被縣長拆柱子的地方已經嚴重變形,肉眼可見,但是,這座966歲的木塔還在硬撐,暫時沒有倒塌的跡象。

也許你要問,為什麼不去趕緊修復啊,難道要看著它倒掉嗎?
不是不想修,是真的不會修,遠古黑科技早就失傳了,修復方案從90年代一直討論,討論了30多年,到今天還沒有結論。
真的,到最後搞不好,我們這些擁有21世紀高科技後代們,就只能上鋼筋水泥去修復這個優美的遠古手辦了……
實在有點遺憾。
無法複製三:懸空寺
山西大同的懸空寺也是外國專家們熱衷研究的一個建築奇跡。
那幾間三層樓閣究竟是怎麼靠幾個根立柱支撐起來的啊?

最神奇的是,你去立柱跟前,用手指輕輕一推,它竟然還在搖晃。
這真的是太懸了。
很多外國網友都把懸空寺和美國的懸空梯列為同類都市傳說,放在一起講。

美國的那個傳說是說,100多年前,新墨西哥州修教堂(Loretto Chapel)。
修完主體建築完工以後才想起來,完了,一二樓之間,忘記預留樓梯的空間了,這可怎麼辦?
工匠們都想不出方案,如果是普通樓梯,那空間肯定不夠,而即使是採用旋轉樓梯,也沒有合適的上下角度。
於是,修士們開始祈禱,祈禱到第九天,來了一個老頭,老頭說,自己可以修一個旋轉樓梯上去。
但要求修建的時候,誰都不許偷看。
沒辦法,總工同意了,然後大家就發現,這個老頭,都是白天睡覺,晚上乾活兒,誰也不知道他是怎麼施工、怎麼設計的。
但到了幾個月以後,揭開簾幕,樓梯竟然真的修好了。
老頭也沒有多話,領完工錢就告辭了。
但後來,大家總覺得這個樓梯怪怪的,一開始還沒有注意,但突然有人發現,這個樓梯沒有立柱啊。
很顯然,所有的旋轉樓梯,中間一定要有一個立柱,這樣才能承受每一級台階的力量,但是這個樓梯沒有立柱,卻依舊可以上下自如。

所以,這個懸空梯是不是和懸空寺很像?
後來專家破解,懸空梯是因為內圈弧度很小,相當於起到了中央柱的作用,再加上螺旋形的張力,相當於用樓梯做了一個彈簧,這樣才平衡了台階上的踩踏力。
那懸空寺這幾根晃晃悠悠的柱子,是不是也是某種彈簧呢?
後來,專家們也破解了懸空寺的秘密。
柱子確實是彈簧,並不受力,主要受力點是銷到山體裡面幾個橫梁。
橫梁的支點設計的很巧妙,相當於利用山體建造了一張桌面,懸空寺又被搭在這張桌面上,下面的柱子,只是起到彈簧減震的效果。
懸空寺下面是一條暴躁的河流,從底面到河谷,90米,能塞下一整個自由女神像。
原本,懸空寺下面是洪水滾滾,但現在這條河流已經被馴服了,所以,我們眼前才出現這種懸空的感覺。
其實當我們把視角拉開,你會發現,寺院上方的水壩也很壯觀。
懸空寺還可以防雨、防風,設計非常巧妙。
據說,寺院最開始叫玄空寺,是純陽真人呂洞賓的作品。
到後來,變成了儒釋道三教合一的寺院。
破解了懸空寺的謎團,我們再來看一個傳說中呂洞賓的寺院作品,這次就真的是未解之謎了。
無法解釋的謎團:雙塔山
河北承德有一座雙塔山,山上一東一西,有一座空中寺院。

這古人究竟是怎麼把磚頭搬上去的?
查遍歷史資料也找不到任何信息。
誰建的,什麼時候建的,怎麼建的,我們一概不知。
承德本來是一個荒郊野嶺,是後來清朝皇帝在這裡修避暑山莊,才慢慢形成了城市和村落。
古代究竟是哪個老道,在這裡相中了風水寶地,修建空中寺院呢?
原來,傳說唐朝末年,契丹入侵中原,這個時候,純陽真人呂洞賓算出來,契丹背後,是有紅黃二龍作怪,紅龍潛伏在灤河、黃龍潛伏在遼河。

兩河直通渤海,二龍神通廣大。
純陽真人決定斬龍除害,但是一番激戰下來,真人也發現,二龍似乎有天命,自己也無法鏟除。
眼看著黃龍逃跑,但呂洞賓還是追上紅龍,雙劍飛出,一下子釘死下去,扎穿紅龍的雙眼,把它死死的釘在了灤河岸邊。
後來,這兩顆飛釘就變成了雙塔山。
然後,呂洞賓又親自在雙塔山上修建寺院,隱居修行,這才按住了紅龍。
紅龍就是契丹遼國,他們雖然佔據北方,但始終沒能征服南方。
而逃跑的黃龍就是後來的女真大金國,包括再後來的蒙古黃金家族和後金愛新覺羅,他們也都是黃龍,後面繼續殺回來,呂洞賓也只能感嘆一聲,天意難違,然後從雙塔山撤走,留下了這座空中寺院。
故事雖然神奇,但歷史上有沒有人真的上去看過寺院裡的情況呢?
翻開古書,還真找到這麼一個人,竟然是——乾隆皇帝。

紀曉嵐在他的《閱微草堂筆記》中說,乾隆皇帝在承德避暑,發現了雙塔山,覺得有趣,就讓人搭建木梯,自己要親自上去看一看。
結果上去後很失望,西邊是兩壟韭菜和一間房子,房子里擺著一個破香爐,香爐底下橫著一雙破草鞋。
再去東邊,是一座古塔,古塔里有一塊牌子,上面寫著王(仙生)兩個字,牌子旁邊擺著一本破書。
乾隆翻開一看,全是和仙生一樣的奇怪漢字,一個字都不認識。
不免有些失望,乾隆看完就下了山。
但是,就在當晚,乾隆皇帝做了一個夢,夢中是一個紅髮道士,道士笑著說,韭菜是靈芝草,香爐是生雲壇,草鞋是登雲靴,破書是炎帝書,皇上您真是有眼無珠,竟然什麼都沒有看中。

第二天,乾隆趕緊讓人重新搭雲梯,但怎麼也搭不成,只好搖搖頭,畫了一幅畫,然後回去了。
這幅畫我們今天還可以看到。

後來,到了現代,科學家想破解雙塔山之謎。
他們發現了兩山之間的鑿孔,然後推測,這應該就是當時修塔時留下的腳手架遺跡。

施工隊是靠這樣一個雲梯上去的。
只不過,我們已經無法知道,這些鑿孔究竟是建造者鑿的,還是乾隆鑿的了。
真的是遺憾。
古建築vs黑科技
回到現實,這就是我們眼前的古建築和黑科技。
也許,我們的文化一脈相承,從7000年前的河姆渡時代就開始,效法自然,遵從自然。
後來,山醫命相卜這些無法被科學驗證的自然之道被我們拋棄了。
而眼下,這些古建築,也正在離我們越來越遠。
看來,上古的智慧終將失落,而前面的科技是福是禍?
好了,今天的故事就分享到這裡,謝謝大家。
最後夫人說,住在巨型手辦裡面,真的是一件想都沒有想過的事情啊。
(完結)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自說自話的總裁,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zszhdzc.com/?p=7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