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兵馬俑外面,有一層炫彩的顏色。
而這些顏色其實是一種超導材料。
我第一次聽到這個說法的時候,也覺得這就是一個都市傳說。
兵馬俑塗裝超導材料?
這不就跟秦始皇見過宛渠外星人一樣,是很純很純的魔幻故事嗎?
但結果,就在幾個月前,我真的在一部紀錄片中看到了這個故事。
科學家是從一個偶然的機會當中,發現了顏料的超導屬性。
原來,這個傳說是真的。
而且,進一步研究,整個兵馬俑身上,隱藏的秘密,比我們想象得要更多、更驚奇。
它們寂靜無聲,但卻在給我們講述一個擁有黑科技的大秦帝國……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背後的故事。

2006年·斯坦福大學
時間回到2006年,斯坦福大學的核物理實驗室中。
一個爭論了十多年的問題,終於要一錘定音了。
那就是,兵馬俑身上的藍色究竟是什麼物質。

當時,已知的古文明中會製作藍色顏料的只有兩個,分別是埃及藍,和瑪雅藍。
大約5000年前,埃及人就掌握了合成藍色顏料的黑科技,成分是——硅酸銅鈣(CaCuSi4O10)
瑪雅藍則是一種樹汁和未知黏土的混合顏料,和埃及人的製造思路不一樣,是獨立發明的。

但是,兵馬俑身上的藍色顏料,是不是也是中國人獨立發明的呢?
一開始,外國專家們想都沒往這方面想。
因為,打破埃及方法,重新發明一種藍色顏料,這是工業革命以後,人類才剛剛掌握的新技術。
比如,為什麼全世界國旗都沒有紫色?
這就是因為,紫色其實是一種最頂級的藍色顏料,直到現代國家紛紛建立的時候,人類都還無法大規模合成紫色。
所以,2200多年前的秦朝人,又怎麼可能獨立研發出藍色顏料呢?
於是,外國專家們都在猜想,那個時候,從埃及到中國一定有一條未知的商貿線路。
這樣,埃及藍和西方的雕塑工藝,才能傳到中國,才會有藍色的兵馬俑。
但是,也有一些專家認為,這並不是埃及藍。
而是中國人獨立發明出來的一種藍色——中國藍。
所以,究竟是埃及藍還是中國藍呢?
直到2006年,斯坦福大學動用了同步加速器,這個問題才被破解。
加速器將一束比太陽光還要明亮十億倍的射線轟擊一塊50微米的在藍色材料上。
先是出現了和埃及藍類似的分子結構。
看來,這也是一種人工化合物,而非像瑪雅藍一樣的天然混合物。
繼續分析,和埃及藍不一樣的原子出現了。
原來,兵馬俑的藍色是硅酸銅鋇(BaCuSi2O6),和埃及藍的硅酸銅鈣,完全不一樣。

實驗還沒有結束,接下來的數據中又顯示,這種中國藍當中,還含有一氧化鉛。
這些一氧化鉛,讓中國藍,變得特別特別的藍,藍得發紫的那種感覺。
最終,兵馬俑的藍色顏料,被命名為——中國紫(Chinese purple)。
從此以後,教科書被改寫,工業社會前,掌握藍色顏料的古文明,現在是三個,埃及藍、中國紫和瑪雅藍。

但故事還沒有結束,硅酸銅鋇、一氧化鉛,這兩個分子式,很快就有物理學家們聯想到了一個更大的課題,那就是——超導。
超導,也就是完全沒有電阻的材料,磁懸浮,人工太陽,量子計算機等等未來技術目前還無法實現,都是因為人類還沒有攻克超導材料的難題。
現在,中國紫當中出現了鋇、銅、鉛,這都是和超導有關的元素。
難道,兵馬俑還和超導有關?
2006年·美國國家強磁場實驗室
同一年,這些顆粒,又被送到了美國國家強磁場實驗室,進行超導實驗。
這裡有一台世界上最強的磁場儀,能夠產生45特斯拉的磁力。
很多最頂尖的磁場研究都在這裡進行。
包括核物理、生物化學、地球化學等等等等。
甚至傳說,那些51區的逆向外星黑科技的實驗,也都少不了這所實驗室的幫助。
這次,兵馬俑身上的顆粒,被帶到了實驗室,科學家們又會有什麼樣的發現呢?
溫度一點點降低,磁體內的中國紫分子變成了單一的磁波。
繼續降溫,磁波失去了第三維度,分離成了兩個獨立的二位平面。

與此同時,磁體里的中國紫分子也突然變成了超導體。
這種實驗結果完全超出了預期。
科學家說,這不僅僅是超導材料的問題了。
磁波從三維變成二維,這個發現很重要。
只要破解這個三維變成二維的過程,就能幫人類製造出更好的超導材料。
誰也想不到,實驗室一直在尋找的東西,竟然2200多年就已經存在了。
所以,秦朝人究竟是如何合成這種超導材料的?
另外,它們又為什麼要把這種材料塗抹到兵馬俑的身上?
僅僅是因為美觀嗎?

這背後的腦洞故事,那又是另外一個話題了。
我們還是回到科學家的語境,看看他們怎麼認為。
中國人為什麼崇拜玉?
中國人為什麼崇拜玉?
可能我們沒有幾個人說得清楚,但我們都懂,黃金有價玉無價。
為什麼在中國人的世界里,一塊玉石,能比黃金還要珍貴呢?
歷史學家是這麼說的,玉器,在秦漢的時候,其實大部分都是冥器。
比如,金縷玉衣,玉棺材,玉璧等等等等。
古人認為,金縷玉衣,可以讓肉身不腐。
玉璧,可以讓靈魂不朽。
還有承露盤里的玉粉,可以讓人長生不老。
各種各樣的玉文化,都圍繞著永生的話題展開。
所以,古代中國的化學家們,一直認為,尋找到一種人工造玉的方法,就能接近永生的目標。

就像西方的煉金術士一樣,他們也認為,尋找到一種點石成金的方法,就能接近人造生命的目標。
最終,大概在秦始皇之前200年,中國的化學家們就已經掌握了人造玉的技術。
這個製造出來的東西,就是我們今天的——琉璃。
而琉璃的主要成分,恰好有鋇和鉛。

於是,專家們推測,正是在製造琉璃的過程中,古代化學家們偶然製造出來了硅酸銅鋇+一氧化鉛的中國紫顏料。
真相就是這麼樸實。
但結果,卻是一不小心製造出了超導材料。

那這樣的話,也許大家要問,既然顏料這麼高級,那為什麼兵馬俑還會掉色呢?
埃及藍,瑪雅藍,不是到今天都還依舊很亮麗嗎?
兵馬俑為什麼會掉色?
如果秦始皇當年考慮過兵馬俑以後會被挖開的情況,那麼,這一定是他陵墓中最大的一次失算。
因為,兵馬俑採用了一項非常奢華的防腐工藝,叫做——生漆。
生漆,也就是漆樹的汁液,物品上塗抹生漆以後再上色,不僅可以千年防腐,還可以讓色彩更加光亮。
比如,馬王堆里挖出來的漆器,2000多年了,展出的時候都更昨天剛剛上漆的效果一樣。

秦始皇當年想要的效果就是這樣的。
漆器在古代非常珍貴,一顆漆樹一年能產10克生漆,而塗抹一尊兵馬俑,大概要用250克生漆,也就是25顆漆樹。
我們一共發現了8000多個兵馬俑,這也就是20萬顆漆樹。
另外,生漆毒性很大,漆器師傅們通常壽命不長。
所以,在古代,漆器都是貴族專享的奢侈品。

比如,那座極驕奢的曾侯乙墓,出土了泡面青銅器、出土了曾侯乙編鐘,但這都不是最奢侈的國寶,最奢侈的,其實是曾侯乙的巨型漆棺。

這樣看來,8000個塗滿生漆的兵馬俑在當初一定是驕奢到沒邊了。
但是,也正是因為生漆,兵馬俑才這麼容易掉色。
原來,秦始皇漏算了驪山的土壤結構。
為什麼馬王堆的漆器光亮如新?
為什麼曾侯乙的漆器不會退色?
這是因為,馬王堆古墓2000多年沒有漏氣,環境乾燥。
曾侯乙漆器泡在水里,環境濕潤。
在考古上,有一個說法,叫做乾千年,濕萬年,不乾不濕就半年。
秦始皇沒有想到,自己的生漆兵馬俑會被驪山的泥土掩埋,而這些掩埋生漆的泥土是潮濕的。
本來生漆不怕濕,但害怕忽乾忽濕。
2000多年來,它們在潮濕的泥土里,吸收了大量的水分。
但當它們被挖出來的一瞬間,濕度被破壞,生漆里的水分蒸發,接著就會變形、破碎,最終變成很細小的碎片,帶著顏料一起脫落了。
這個過程非常快,通常只有4分鐘的時間。

中國和德國的科學家一直在聯手研究防止生漆脫落的技術,但至今都沒有實質性的突破。
德國科學家建議,出土後立刻用一層特製塑料包裹,然後用粒子加速器加速電子,轟擊塑料,這樣能讓生漆裡面的水分被置換出來,防止脫落。
但是,留給我們操作的時間只有4分鐘,顯然目前的技術還不太可行。
也許,技術成熟以後,傳說中的5號坑,6號坑也就能夠開挖,到時候,沒准兒我們就能看到像馬王堆漆器一樣散髮著黑色幽光的彩色兵馬俑,那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但願我們能看到那一幕吧。
兵馬俑是用活人燒制的?
據說,每一個到西安參觀過兵馬俑的人回來以後都會跟你講,兵馬俑是用真人燒的。
這個都市傳說太有感染力了,好像大家從內心深處都不排斥這個說法。
這是為什麼呢?
2014年,一個來自倫敦的科研團隊,似乎從數據中找到了問題的答案。
他們先是分析了100尊陶俑的面部。
把這些面部數據導入到亞洲人臉的大數據庫。
這個數據庫一秒鐘可以比對100萬張臉。
大數據分析100尊陶俑的面部數據以後得出結論,這些面部都符合數據庫資料。
也就是說,這些陶俑的臉都是真實的,沒有一尊陶俑的臉是憑空想象出來的。
當時,工匠們一定是參考秦軍將士的尊容,一尊尊手工雕刻的。
繼續研究,科學家又把陶俑的耳朵導入了數據庫。
也得出了很人臉相同的結果。
看來,工匠們非常認真,連耳朵這種細節也都沒有敷衍,也是按照真人的耳朵一個個捏出來的。
耳垂有大有小,耳廓有厚有薄,耳洞有深有淺,實在太形象了。

還有身高數據,體型數據,這些也都在數據庫中得到了驗證,是真是數據,不是隨意拼裝的尺寸。
也就是說,你看到的8000尊陶俑,真的是8000個鮮活的士兵。
甚至有些士兵軍裝地下,還能發現,自己精心準備的領結裝扮,充滿了個性。

8000尊陶俑,除了沒有生命,不是血肉以外,真的和8000個真人沒有區別。
所以,你的大腦才會產生錯覺,它其實也是一個人臉、人像的大數據庫。
當你看到兵馬俑坑的那一瞬間,心中的那種震懾感,其實是無數的真實數據衝擊大腦以後產生的錯覺,大腦相信,這是真人,不是陶俑……
也許,這就是秦始皇想要的效果吧。
繼續破解,這8000尊真人陶俑究竟是怎麼製作的呢?
揭秘一:條築法
專家們從破碎陶俑的內部發現了條築法的秘密。
內部有一圈一圈的痕跡,痕跡上還有手掌按壓掌印。
看來,兵馬俑是工匠們用一圈一圈泥土,磊出來的模型。
記者採訪現代的兵馬俑仿制師傅,他們也認同這種工藝,但他們並不使用,除非是最頂級的仿制訂單,他們一般採用的是模築法。

就是把泥巴直接灌倒模具里成形,脫模,晾乾,再燒製成陶俑,最後把身子、腿、腦袋拼裝起來。
這種模築法成品率達到90%以上,工期也只需要10天左右。
但是,條築法,現代工廠的成品率,太低了。

因為,泥土的韌性很難掌握,一個陶俑燒乾以後有400斤重,2米高,但支撐它們的陶土壁只有2釐米厚,這樣一來,泥俑一條條疊高,稍有不慎,泥俑就會坍塌,越往上越危險。
所以,現代師傅們只能疊一截,晾乾一截,再疊一截,工期搞不好就延長到45天以上。
那古代築造這些陶俑,一共用了多少工匠,多少工期呢?
專家們一共從陶俑身上發現了87個工匠的名字,他們推測,這87個工匠,每人帶了10個學徒,一共87組車間在生產陶俑。
一組一年生產10個,那麼需要十年完成8000個陶俑。
這個數據大致符合歷史記載,但是,很快又有一個問題出現了。
那就是驪山的氣候環境,這裡夏天溫度高達40℃,冬天零下十幾度。
顯然,要用生產陶俑,太熱、太冷都不行,現代工廠裡,用空調保持常年20℃,才能維持持續生產。
那古代沒有空調,他們是如何保證春夏秋冬,每月都能生產陶俑的呢?
專家們繼續破解,發現了第二個秘密。
揭秘二:窯築法
這個問題最開始真的難倒了一大片外國專家。
直到一個陶俑工廠的老漢,向外國專家們介紹了一種叫做窯洞的東西,他們才恍然大悟。
原來,這是一種陝西的獨特民居,在山體上直接開鑿的房屋。
窯洞冬暖夏涼,專家們採集數據以後發現,窯洞確實可以做到室內常年20℃,很適合陶俑製作。

進一步猜想,專家們認為,當時87組工匠可能在陶俑工廠中有200多個這種窯洞。
他們在一個窯洞里工作,完成泥俑後就出來,封死窯口,直接燒窯,把裡面的泥俑燒成陶。
整個制俑過程,不接觸外部環境的,相當高級,這簡直和現代的無菌工廠有一拼。
接著是陶俑的運輸問題,我們現在看到的兵馬俑坑是這種揭頂的樣子。
其實,剛剛出土的時候,考古隊發現,兵馬俑坑是有頂的,而且,頂上面還有防盜的木梁。
也就說,當初兵馬俑坑很可能,不是天井,而是地道。
那如何在地道里整齊的安放8000尊兵馬俑,就成了一個很大的難題。

先不說運輸人員的供氧問題,最簡單的照明問題如何解決?
用火把嗎?但發掘的時候並沒有火把遺留的碳痕跡。
難道有電燈?還是說,當時的工匠又有什麼我們至今還沒有想到的巧妙辦法呢?
這至今都是一個未解之謎。
繼續破解,專家們關注到兵馬俑手中的兵器。
因為,發掘的時候,除了兵馬俑,泥土里還有大量的青銅兵器出土,這也就意味著。
當初兵馬俑下葬的時候,手裡是拿著兵器的,那這些兵器又能揭示出那些秘密呢?
驚奇一:合金箭頭
專家們第一次看到出土合金箭頭的時候就斷定,秦國的兵工廠擁有標準化的管理思想。
因為,早些年,他們在湖北、江蘇、河南出土過同款的秦國箭頭,真的叫一模一樣。
絕對是同一個模具中標準化製作出來的。
果然,檢測數據也驗證了這個猜想,4萬只箭頭,最大誤差只有0.22毫米,最小誤差0.02毫米。

繼續檢測金屬成分,更驚奇的數據出現了。
原來,箭桿的部分,是3%的錫、1%的鉛和96%的銅。
而調轉過來,箭頭的部分,則是20%的鉛和80%的銅。

也就是說,箭桿和箭頭是分開鑄造,然後再焊接在一起的,箭桿不含鉛,這樣輕便、飛得遠。
箭頭含鉛高,這樣硬度高,破甲能力強。
就為了追求這一點點細節,秦國人竟然用合金、焊接兩道工序來完成一根箭頭。
那整個戰爭中,秦軍使用了幾千萬,幾萬萬個箭頭,又是怎麼快速又標準的製造出來的呢?
專家們推測,應該是這樣,先把箭桿鑄好,然後,把箭桿固定到模具當中,再澆築箭頭。
沒錯,這就是今天子彈工廠裡一模一樣的工藝。
彈殼和彈頭是分開鑄造然後組裝的……
更進一步對比,你會發現,秦國箭頭是三稜形的,這和現代子彈的形狀非常相似。
所以,專家們估計,秦軍在大量的戰爭實踐中,總結出來了和現代子彈一樣的空氣動力學。
他們放棄了這種殺傷力更大的翼形箭頭,因為它受風的影響大,準確度不高。
也放棄了這種帶血槽的稜形箭頭,因為它的風阻大,飛得不夠遠……

既然箭頭都這麼講究,那發射它的裝置會是什麼樣的黑科技呢?
驚奇二:青銅弩機
這支青銅弩機被稱作2200年前的自動步槍。
由望山、懸刀、鈎牙三個標準化部件組成。
全國各地出土的秦弩弩機可以自由拼裝,任何一個部件壞了,都可以從另一把秦弩上拆卸零件,拼裝成一個新的弩機。

弩機安裝到弩臂上面,就成了一把強弩。
望山用來瞄准,和現代的步槍標準原理一樣,三點一線,將瞄准技術標準化,是世界上最早的瞄准鏡。
鈎牙掛住弓弦,這樣就可以在射擊的時候,不用去使勁拉弦,射過箭的朋友都應該有感觸,拉弦拉久了,手繪發抖,根本射不准。
所以,當時出土的匈奴弓,只有只有23公斤的拉力。
而匈奴人面對的秦弩,卻有180公斤的拉力。
弩兵分前後兩排,採用腳踩手拉的姿勢上弦,交替射擊,有效射程300米,150米內中箭必死,雙排射速每分鐘3-5發……
原來,匈奴人面對的是一直裝備著遠古加特林的秦軍,怪不得打不贏。
另外,史書上記載,強弩在前,錟(xiān)戈在後。
《史記·蘇秦列傳》錟弩在前,錟戈在後
即使有少數騎兵躲過了箭雨,近身以後,還有錟和戈等待著他們。

西方的冷兵器中,並沒有發明戈,所以,當他們的武器專家看到秦戈以後,大加贊賞,認為這是反制騎兵的精妙武器,可以刺、可以勾、可以砍還可以格擋,像這樣輕鬆的把騎士挑落下馬,非常好用,和弩機一樣,可以把一個村民,在幾個月以內,迅速訓練成一個戰士。

也是標準化的產物。
但是,史書上的這個錟(xiān)又是什麼武器呢?
驚奇三:專諸刺王僚
《史記》上講過這樣一個故事,吳國公子光想要刺殺吳王僚,自己當吳王。
就拜託伍子胥去幫他訓練刺客。
於是,伍子胥找到了專諸。
專諸問,王僚有什麼愛好?
公子光答,愛吃魚。
於是,專諸就到太湖邊,學了做大魚,同時,伍子胥秘密幫專諸打造了一把魚腸劍,可以藏在大魚肚子里。
到了刺殺那天,公子光請吳王僚吃魚,專諸就端著那盤大魚往上走。
道路兩旁都是吳王僚的武士,手裡拿著一種叫做鈹的武器。
《史記·刺客列傳》門戶階陛左右,皆王僚之親戚也。夾立侍,皆持長鈹。
鈹的鋒刃都快划破專諸的衣服了,但專諸面色不改,走上去,獻上魚,同時從魚肚裡抽出魚腸劍,一劍刺死吳王僚。
接著,台下的武士們蜂蛹過來,用鈹把專諸剁成了肉泥。
公子光繼位,成了吳王闔閭。
所以,這個鈹到底是什麼武器?能把壯漢剁成肉泥。
歷史學家們猜測,鈹應該就是錟,這是一種殺傷力很強、很鋒利的長刀。

因為,錟(xiān)還有一個讀音,叫做錟(tán),錟(tán)就是長矛的意思。
所以,錟(xiān)、鈹、矛,這三種兵器應該有相關性。
但它們三個究竟是什麼關係,一直沒有破解。
直到兵馬俑坑里挖出了這樣幾把詭異的短劍,所有的問題才恍然大悟。
最開始,專家們很疑惑,這些短劍怎麼沒有劍柄?
難道是插在木桿上使用的嗎?
果然,插上一根長長的劍柄以後專家們懂了,這就是失傳2000年的錟(xiān),也就是所謂的斬馬刀。
這種武器很難駕馭,必須是職業武士才能操作。
比如,日本的職業武士使用的薙(tì)刀就是錟(xiān)的演變。

可以想象,即使有匈奴騎兵躲過了強弩和戈兵,在後面,還有職業化的錟(xiān)刀武士等著他們,讓他們人馬具碎……
繼續研究,這些錟(xiān)和戈為什麼這麼鋒利呢?
專家們又有了新的發現。
驚奇四:機械化打磨
科學家用樹脂翻模,然後放到掃描電鏡下面觀察鋒口。
結果,竟然發現了機械打磨的痕跡。
在1.5毫米的局部上,上萬條整齊的磨痕沒有一根錯亂,這不可能是手工製作出來的。

4萬個箭頭、每一把長戈和錟(xiān)刀,都是這種機械化的打磨痕跡。
秦人究竟是怎麼做到的?
這又是一個未解之謎,科學家只是猜測,秦人已經掌握了砂輪打磨的機械化工藝。
但是,現在的工匠想用砂輪復刻出這麼整齊的磨痕,難度極高,不適合量產。
然而,即使是砂輪,這也是領先世界1000多年的工藝……
接著,兵馬俑坑里又挖出來的一種失傳兵器——吳鈎。
驚奇五:復活吳鈎
唐詩中說,男兒何不帶吳鈎,收取關山五十州。
吳鈎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兵器?
現實中,早就已經失傳了。
甚至還有一個關於吳鈎的故事,說是吳王闔閭愛兵器,得到乾將莫邪劍以後,就還想要一對絕世吳鈎。
就重金懸賞。
於是,有人貪財,殺掉了自己的兩個兒子,用血祭鈎,打造了一對絕世吳鈎,送給闔閭。
過了幾天,工匠見闔閭沒有賞賜自己,就跑去找闔閭要。
闔閭說,獻鈎的人多得去了,你怎麼證明那一對是你打造的?
工匠聽了很傷心,哭著說,自己殺了兩個兒子,才打造出這對絕世吳鈎,上面有兒子的血。
於是,吳王讓人拿出一堆鈎,說,血在哪裡呢?
工匠哭著喊,吳鴻、扈(hù)稽,你們在哪兒?
突然,兩把吳鈎飛了出來,貼到父親的胸口上,吳王嚇得不輕,趕緊賞賜工匠,然後把這對吳鈎貼著佩戴。
吳鈎在歷史上,總是和這些恐怖故事一起出現,史書中也記載,吳越人打仗,都是那種你死我活的貼身肉搏,相當殘酷。
但我們始終沒有發現一把真實的吳鈎。
很難用肢體動作,來理解這種肉搏的殘酷。
直到兵馬俑坑里挖出了這兩把吳鈎,我們才感受到了冰冷,這是一把兩面開刃的彎刀,一手一隻,只要近身,就沒有考慮過我怎麼活著回來……

驚奇六:穿越的秦劍
兵馬俑坑當中,還出土了幾把90多釐米長的秦劍。
專家說,這是世界上最早的擊劍,不是用來砍殺的,而是擊殺,刺殺。

這一定是秦人從實戰中總結出來的經驗,如何防止那種吳鈎近身後的同歸於盡?
最好的方法,就是在一米之外,將他一劍擊殺。
比如,《史記》當中記載,荊軻刺秦王的時候,荊軻用短匕首,秦王繞著柱子跑,不讓荊軻近身。
但危急關頭,秦王的劍太長,怎麼拔也拔不出來。
最後,是醫官夏無且喊,大王把劍背到背後,大王把劍背到背後,這樣,秦王才順利拔出長劍,連續八劍刺死了荊軻。
這個故事里,歷史學家們一直在爭論,這個王負劍,到底是不是把劍背到背後的意思?
《史記·刺客列傳》左右乃曰:「王負劍!」負劍,遂拔以擊荊軻,斷其左股。
因為,如果是一幫需要背上才能拔出來的長劍,按照秦始皇一米七的身高算,至少是90釐米以上的尺寸。
但是,青銅專家們卻說,不可能,秦朝的技術,不可能做出來90釐米以上的青銅劍。
甚至還因為這段記載,一度懷疑秦始皇是個一米五左右的矮個子……
結果,出土的這幾把秦劍,說出了真相。
秦人用了一種很巧妙的方式,做出90多釐米長的青銅劍,秦人有又讓長劍不折斷,又有強度的黑科技。
原來,劍身上有八條稜線,稜線時緊時松,劍身也就跟著稜線,一會兒寬、一會兒窄,一會兒厚、一會兒薄。

這個設計太巧妙了,工匠們找准了長劍的受力點,在受力的地方,劍身或寬或厚,在不受力的地方劍身就變窄變薄減輕自重。
就這樣,一把90多釐米的青銅秦劍就被鍛造了出來。
繼續檢測秦劍的鋒口,為什麼2000多年不鏽?
原來,這上面有一層鉻鹽防鏽的塗層,而鉻鹽防鏽,這是1930年代和1950年代,德國、美國才先後掌握的黑科技……
秦朝人是這麼弄出來的?
這還是一個未解之謎,專家們猜測,可能還是生漆的問題。
而在秦人用生漆處理木制劍柄的時候,不小心塗到了鋒口上,最終,埋了2000多年,生漆和土壤中的元素產生化學反應,才出現了今天這種鉻鹽防鏽的假象。

所以,鉻鹽防鏽,這究竟是秦朝黑科技還是意外假象?
大家見仁見智吧。
這就是兵馬俑身上的秘密,似乎每一個細節都在講述一段我們難以相信的遠古故事。
而當我們把視角從這些細節當中擴大,再來整體來看它們時候,又有更多的秘密浮出了水面。
比如,為什麼兵馬俑的兵器這麼強悍,但他們的護甲卻很弱小?
所有的士兵都沒有戴頭盔,前排甚至連鎧甲都沒有穿。
為什麼會有這種奇怪的戰法?
還比如,軍陣當中為什麼會有這種詭異的綠面俑?他到底是什麼人?

軍隊當中為什麼沒有明顯的長官?它們到底怎麼調度?如何協同作戰?
所有的秘密都還在挖掘中,驪山渭河之間,這個78個故宮大小的陵園區底下還埋著更多的真相。

也許,當我們繼續考古,還能破解一個更大的謎團,那就是,秦朝人究竟為什麼能創造出這些驚奇。
好了,今天的故事就分享到這裡,謝謝大家。
最後夫人說,趕緊挖吧,沒准兒還能挖出凍臉、美顏的黑科技。
(完結)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自說自話的總裁,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zszhdzc.com/?p=7186